• 日本很失望:中国潜艇性能已超越美俄
  • 发布时间:2013-04-14 10:46:54 来源:中国军事迷网
  •     中日争端,主要海上,然而海上向来是中国的软肋有一条消息称:德海军在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向中国转让其最新装备的U-214型潜艇技术,中国潜艇一夜之间现实了跨越式发展。
     美国认为中国潜艇的质量很低,而且噪音也很高,所以经常被发现并跟踪,不过随着中国潜艇的更新换代,这种四代潜艇据称已经比俄罗斯的基洛级更加出色,笔者 以为如果作为弱项的海军都有如此的能力。美日一旦进行争端,朝鲜代理人战争就会再次打响。美国估计很不愿意参加跟中国的战争较量。因为美国在中国近海连停 靠的机会都没有。

        德国技术远远超过俄罗斯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凭借其出色的技术侵略了欧洲大多数国家,包括苏联。目前中国军工已经普遍采用西方技术,例如99式 坦克,03式坦克等先进武器制造,已经采用西方技术,而俄罗斯技术反而越来越找不见了影子,这都说明,中国已经逐步摆脱了对苏俄式武器的依赖。对于这个型 号的潜艇相信还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

        潜艇性能十分先进,国产的东西让这种潜艇的续航能力十分惊人,以2~6节航速进行水下巡逻时,燃料电池系统能使其在水下连续航行3个多星期。在通气管状态 以6节速度航行时,燃油储备可使其具有12000海里续航力及12个星期的海上续航时间。这种远距离续航,堪比核潜艇,所以目前这种潜艇相比世界上其他国 家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中国对于这样的潜艇,已经熟练掌握了技术,这种技术在中国改装的AIP级的潜艇上可见一斑,中国已经消化吸收了该系统的核心,即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 它接收并分析所有输入信息,然后自动启动战斗程序。214型潜艇使用高性能AIP系统,这种系统比中国的AIP系统更加先进,更具有隐蔽性。采用模块化设 计建造技术,将武器系统、传感器和潜艇平台紧密结合成为一体,基本代表了目前常规动力潜艇的技术发展最高水平。中国掌握了这种技术,就可以使用常规潜艇来 减少高昂成本的核潜艇的使用。这种潜艇中国一旦后处于出口,蒋衡搜美国和欧洲的市场。

        潜艇的克星:潜艇的最大生命能力就在于在水下的航行,而不是来自肉眼去看,而是要静音性能十分优异:通过在总体、动力、设备等方面精心研制,获得了一个安 静的作战平台。这种潜艇艇身强度高、弹性好,下潜深度大于400米,不易被敌方磁探测器发现。这种下潜深度跟国产的300深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为这 种下潜深度,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恐怕一般国家,即使日本也很难有这种下潜深度的潜艇。这种潜艇表明的平滑加上隐身材料的使用,让潜艇更加安全可靠。

        红外探测已经不可能:潜艇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的模块、管系和电缆都装在弹性基座上。装备大侧斜低噪声螺旋桨,采用重量、尺寸合适的叶片确保将螺旋桨激振 降至最低,并尽可能避免在不同工况下产生空泡现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使潜艇声、热、磁特征降至最低。所以这种潜艇即使使用多种探测方式,也无 济于事。

        这种常规潜艇被比喻为“绿色核潜艇”,意思是它既有堪比核潜艇的大巡航力,又没有核潜艇的潜在危险和高成本。目前,国外常规潜艇的AIP系统主要分为两大 类:热机系统和电化学系统。其中热机AIP系统主要包括闭式循环柴油机、斯特林发动机、闭式循环汽轮机;电化学AIP系统主要是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 这四种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进入了实用阶段。
    中国常规潜艇已经采用这一技术,而且性能已经十分先进,相信已经吸收了这种技术,在国际上是相当先进的。美国长期以来想要以军事技术围堵中国,中国自力更 生和不放松有利的外部因素,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军工力量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只要继续发展先进的军事,日本即时有长期霸占钓鱼岛的打算,但实力不 够,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钓鱼岛,日本很清楚这一点。日本无论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都必须改变这一事实,只要有国家作为后盾,日本也无可奈何,最后放弃岛屿 的可能性最大。
    美国气坏了:中德军方竟然暗中合作建造最先进潜艇

        近日,NSL学会的亚洲海军发展顾问约翰博士称,德国海军在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向中国转让其最新装备的U-214型潜艇技术,中国正借此发展自身的第四代常规潜艇。

        众所周知,德国技术远远超过俄罗斯技术,在二战时期,德国技术也是世界一流,如果不是凭借其出色的技术,恐怕德国也不敢侵略苏联。目前中国军工领域无论战 机制造还是坦克制造,都大量采用西方技术,有时看中国坦克时,竟有种看美国或欧洲坦克的感觉,这都说明,中国已经逐步摆脱了对苏俄式武器的依赖,当然在上 则消息中,中国潜艇技术已经开始学习德国,那说明中国潜艇技术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俄罗斯的基洛级潜艇技术,估计在中国军工眼里,也已经不再显得那么先进。 下面介绍下这艘潜艇的出色性能。

        当214型潜艇以2~6节航速进行水下巡逻时,燃料电池系统能使其在水下连续航行3个多星期。在通气管状态以6节速度航行时,燃油储备可使其具有12000海里续航力及12个星期的海上续航时间。

        214型潜艇上装备了ISUS90型综合作战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它接收并分析所有输入信息,然后自动启动战斗程序。214型潜艇使 用现代化装备和高性能AIP系统,具有良好的隐蔽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技术,将武器系统、传感器和潜艇平台紧密结合成为一体,适合完成各种使命任务,基 本代表了目前常规动力潜艇的技术发展水平。

        潜艇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214型潜艇通过在总体、动力、设备等方面精心研制,获得了一个安静的作战平台。耐压艇体由HY80和HYl00低磁钢建 造,强度高、弹性好,下潜深度大于400米,不易被敌方磁探测器发现。艇体进行光顺设计,尽量减少表面开口,开口采用挡板结构以便尽可能地减小海水流动噪 声。光顺的外形及涂敷在艇体外表面的声波吸附材料对大幅度降低水下目标强度发挥了很大作用,减少了被敌人探测到的几率,增加了自身的声呐探测距离。

        潜艇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的模块、管系和电缆都装在弹性基座上。装备大侧斜低噪声螺旋桨,采用重量、尺寸合适的叶片确保将螺旋桨激振降至最低,并尽可能避免在不同工况下产生空泡现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使潜艇声、热、磁特征降至最低。
    有人形象地把装备了AIP系统的常规潜艇比喻为“绿色核潜艇”,意思是它既有堪比核潜艇的大巡航力,又没有核潜艇的潜在危险和高成本。目前,国外常规潜艇 的AIP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热机系统和电化学系统。其中热机AIP系统主要包括闭式循环柴油机、斯特林发动机、闭式循环汽轮机;电化学AIP系统主要是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这四种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进入了实用阶段。

        目前使用该该型潜艇的国家有:希腊、韩国、土耳其。
       相信目前军事爱好者都知道AIP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中国去年曾有报道解放军潜艇已经大批经过改造或者在建,常规潜艇已经采用这一技术,而且性能已经十分先进,当然跟德国技术多少有点差距,不过在整个国际上来看,还是相当先进的。

        美国长期以来想要以军事技术围堵中国,中国自力更生和不放松有利的外部因素,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军工力量的快速发展,已经让美国达到恐惧的地步,此次德国技术被引进到中国,那么对美国来说,美国的围堵战略已经濒临失败。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年3月20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近邻韩国已经外购与自行建造了多艘U-214型潜艇,因此,即使该学会的言论属 实,对中国潜艇研发与亚太海军战力对比造成的影响也并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已经列装的最新中国国产潜艇,即“元”级上已经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西方潜艇特 点,因此,即使此次中德的潜艇合作并不属实,中国常规潜艇的发展已经开始向西方风格靠拢,俄制潜艇技术的辅助发展已经终结,最终将形成兼具俄欧技术的中国 常规潜艇风格。

        俄制潜艇技术对中国的辅助已经结束

        截至已经装备部队的“元”级常规潜艇,中国的国产常规潜艇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的03、033、035型潜艇均仿自俄制潜艇,或结合有限西方技术,对其 进行了少量升级(以613所引进法国技术生产的H/SQZ-262型声纳替换了原有的俄制声纳),第二代的039型潜艇使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常规潜艇的尝 试,该型潜艇尽管在技术性能上上存在诸多不足,但由此中国具备了独立研发、建造常规潜艇的能力。第三代的“元”级(039改进型潜艇)则初步实现了对中俄 欧技术的整合,尽管与世界顶级常规潜艇相比,具体技术略显粗糙,但却首次实现了在整体技术上帝世界顶级水平的赶超。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中国常规潜艇发展 的历程中,俄制潜艇技术的地位正在逐渐降低,并将随着“元”级常规潜艇的研发成功而走向终结。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常规潜艇的进步,更重要 的是俄制潜艇技术的裹足不前。
        1、中国已经完成潜艇技术整合。
        众所周知,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高端装备的研发,技术整合在难度与重要性方面均远远高于单项技术的研发。回顾中国自建国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高端装备研 发,几乎全部都是在获得外来整机技术之后,通过摸索与仿制,参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对装备进行有限的改进。而随着中苏关系紧张,当时的中国失去了唯一的系统装 备引进渠道。
        自此至上世纪90年代初之间的20余年间,尽管中国在单项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制于技术整合方面的局限,一直难以将技术层面的成果转变为装备水平的 进步。而随着苏联解体,俄制装备恢复了对中国的输出。在潜艇领域,中国分3批引进了12艘“基洛”级常规潜艇。以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并未对这些俄制 潜艇进行升级。因为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性能并不十分突出的外来潜艇所能提供的最大财富,正是在于对各项潜艇技术的整合经验。

        通过对“基洛”级潜艇的使用,中国首次接触到了采用水滴型艇体的常规潜艇。该型潜艇在降噪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受益匪浅。而该型潜艇的武 备布置与装填设备(在首批引进的877型“基洛”级潜艇上并未装备鱼雷快速装填设备),也使中国获得了通过升级打击灵活性提升潜艇战力的手段。而随着引进 “基洛”级潜艇后,中国在原有潜艇上进行的技术升级,以及对“元”级潜艇的大量建造,中国已经充分消化的“基洛”级潜艇的技术整合模式,而该型潜艇相比中 国国产,以及周边国家装备的同类潜艇并不突出的性能,也使其对中国的吸引力越来越有限。因此,在中国逐渐具备常规潜艇技术整合能力,以“基洛”级为代表的 俄制潜艇也就结束了其在中国的使命。

        2、俄制常规潜艇缺陷已经暴露。

        作为正在处于高速上升期的中国海军而言,其日后必然面临数量与种类均大幅增加的作战任务,仅靠高端潜艇无疑是难以胜任的。因此,既然中国国产常规潜艇在性 能上已经逐渐超越俄制潜艇,那么保有一定数量的俄制潜艇用于第二梯队,应对强度相对较低的作战任务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受制于使用环境 与自身技术的限制,俄制潜艇原有的一些技术特点已经逐渐演化为缺陷,与自身原本具有的一些不足,共同影响了其在中国海军的服役。

        作为一款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成功研发的大型常规潜艇,其无疑不可能再装备AIP系统,但其已经试图通过增加蓄电池装载量提升其水下航行能力,但尽管 其装备了2组共240块铅酸电池,其最大水下航速也达到了20节,但即使采用经济航速,其水下航程也仅有400海里,与采用AIP系统的当代潜艇最低 8000海里存在明显差距。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同时代研发的同类潜艇均通过加装AIP舱段解决了其水下航程的巨大局限,但作为典型俄制潜艇的“基洛”采 用的双层艇体结构却决定其几乎不存在进行此类改装的可能。因此,无论与已经采用了AIP技术的中国国产潜艇,还是广泛采用此项技术的周边国家潜艇相比, “基洛”级潜艇在性能上无疑均处于明显的下风。
        如果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早期对“基洛”级潜艇的报道,尤其是与德制U-209型潜艇的技术对比不难发现,当时的“基洛”级潜艇除了装备鱼雷,还能装备早 期的“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射程仅为65公里,大大低于同时代已经在西方潜艇上广泛装备的美制“鱼叉”导弹(潜射型射程100公里)。而在采用最新的 “俱乐部”3M54E1型导弹后,其射程已经提升至300公里(也有观点认为该型导弹最大射程为220公里),实现了对西方同类导弹的超越。但这表面的优 势背后,却存在着危机。

        现阶段,中俄两国在实用性远程反舰导弹方面难分伯仲。尽管有消息认为,中国的新型远程反舰导弹借鉴了大量俄制技术,但其已经自成体系,与俄制同类装备存在 极大不同。“基洛”级潜艇目前仅能采用俄制导弹,尚无兼容中国产导弹的能力,而如果对已经略显陈旧的“基洛”级潜艇进行适装中国导弹的升级,其消费比很难 优于建造性能类似“元”级的中国产潜艇。因此,自身的技术缺陷与不足,已经使俄制潜艇较难适应中国的使用环境。

        3、俄制潜艇发展难以满足中国。

        作为冷战时期久负盛名的“大洋黑洞”,“基洛”级潜艇原有的性能无疑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的需求。但这似乎对“基洛”级并不公平。因为对于一款研发于上 世纪70年代中期的潜艇而言,能在今天仍保持较高的作战能力已经实属不易。而作为海军力量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俄罗斯能够提供的潜艇设计也远非“基洛”级 一款。众所周知,早在苏联时期,用于替换“基洛”级的“拉达”级(外贸型号为“阿穆尔”级)潜艇就已经设计完成。其在保留“基洛”级强大打击能力的同时, 在诸多性能上均提升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静音性能较之“基洛”级提升了6倍之多(注意,并非潜艇噪音的分贝数降低6倍,而是静音效果提升6倍,且这是 俄媒自己的说法,尚未得到其他渠道的证实)。但为何中国在能够更加方面引进俄制潜艇技术的今天,并未选择继续以俄制潜艇为国产潜艇的发展样本呢?原因就在 于表现突出的俄制潜艇发展,已经难以满足中国。

        如果仅以俄制的“拉达”级与中国的“元”级进行单纯的性能对比,则两款潜艇在新能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研发“元”级的过程中,西 方媒体一直认为中国获得了“拉达”级潜艇的核心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研发年代要晚很多的“元”级潜艇目前已经证实的服役数量已经达到4艘,且还有一艘被 认为是已经装备AIP系统的实验型潜艇。但“拉达”级潜艇至今尚未获得俄罗斯海军认可,而现阶段该型潜艇仅有装备AIP系统的计划,尚无具体的实施。因 此,从两性潜艇的发展动向来看,至少在最新型常规潜艇的发展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对俄罗斯的全面超越。发展速度较慢,且苏联遗留的先进技术已经消耗殆尽的 俄制潜艇,显然难以再次引起中国的兴趣。

        中国常规潜艇技术风格逐渐接近西方

        如果仔细回顾中国国产常规潜艇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升级国产第一代常规潜艇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引入西方技术,只不过此时受制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与西方的封锁,西方技术的采用仅限与对装备的升级,并未对潜艇的设计产生影响。
        但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于西方“蜜月期”期间的技术引进,中国国产潜艇已经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西方风格。而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 期开始研制的039型潜艇预示,中国在常规潜艇技术风格方面,开始逐渐接近西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潜艇的安全性能、火控与武器方面的改进。

        1、安全性能提升促使结构西化。

        上世纪80年代不仅是美苏冷战的顶峰,也是两国军备发展的顶峰。在此期间,类似核潜艇这类高端装备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不仅各种性能趋于均衡,此前一直困 扰核潜艇使用的安全性,在此时也获得了明显进步。但与核潜艇相比,潜艇安全性方面的进步却未能完全在常规潜艇的研发过程中得以应用。对比同时代的西方常规 潜艇,俄制常规潜艇前期体积类似,但采用双壳结构,从而造成了内部可用空间相当有限。而到了后期,俄制常规潜艇在体积上已经明显大于西方同类潜艇,除仍采 用双壳结构之外,艇内大量的备份设备也成为体积增大的重要原因。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是俄制潜艇的各项核心技术安全性不高。在技术上需要靠备份来保证 可靠,而在整体结构上,需要更加坚固的双壳结构保证潜艇整体的安全性。

        因长期受到俄制常规潜艇技术影响,中国潜艇早期同样采用双壳布局。而在国产的第二代潜艇,即039型潜艇上,尽管尚无资料显示其就行采用何种艇壳布局,但 其在动力装置、火控等方面应全面西化,即使在艇体选型方面,也采用了同时代西方常规潜艇普遍采用的“鲸型艇体”。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039型潜艇上,中 国已经大幅提升了潜艇各核心系统的可靠性。在做小体积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因此,至少在该型潜艇的改进型上,中国极有可能采用西方风格的单双混合艇 体,即除在尾部动力舱采用双壳结构之外,其余舱室全部采用单层艇体。由此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中国常规潜艇不仅在结构上更加简单,也能使潜艇通过远比 之前简单的改进,实现较大程度上的技术升级。而归根到底,正是借助西方技术,中国潜艇因安全性获得的提升,此时整体结构获得了逐渐西方化的条件。

        2、火控性能提升促使操控西化。

        随着2000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关于其所在的“奥斯卡”级核潜艇的资料逐渐被披露。在冷战时期被视作顶级机密的潜艇指 挥舱的照片中,即使俄制最顶级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仍采用原始的黑白与阳极显示器,大量传统机械仪表充斥操作台。这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俄制的各型潜 艇在体积上均超越了西方潜艇的原因。

        反观早在1968年9月开始建造首艇的德制U-209型潜艇,其装备的4组双屏幕多功能液晶显示器囊括了潜艇可能涉及的全部作战信息。这也成为U-209 型潜艇在排水量较之“基洛”级潜艇小近1000吨的情况下,获得了与后者相似的作战能力。同时,通过其广泛的出口成绩显示,其即使不进行类似切断艇体,加 装AIP舱段一类的大型改装,也能在原有艇体内进行各种程度的技术升级。相比之下,西方常规潜艇在火控系统方面的优势,无疑是促成这一优势的重要原因。
        本世纪初,在西方设想的039型潜艇的作战舱室中(这一设想图当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媒体上广泛转载,可信度较高),中国已经为该型潜艇装备了3套综合 作战指挥系统,通过3面多功能液晶显示屏显示所有作战信息。尽管相比同时代的德制U-209型潜艇与法制的“阿戈斯塔”级潜艇,039型潜艇的潜艇操作与 作战管理系统仍是分离的,且上存在相当数量的传统机械仪表,但通过与同时期获得的“基洛”级潜艇的对比不难看出,中国已经在039型潜艇上开始了潜艇火控 系统的集成化尝试。

        而通过039型潜艇日后的大量建造与成功使用不难看出,中国的此次尝试是成功的。有鉴于此,作为中国第三代常规潜艇的“元”级潜艇,在尚无证据显示获得更 多西方技术注入的情况下,中国在研发该型潜艇时,无疑将继续对其进行火控系统的继承升级。而这一改进持续推进的结果不仅使潜艇的火控系统获得明显提升,更 重要的是,能使潜艇在艇体体积不大幅扩大的情况下,有效减少人员,提升自动化程度,转装备更多武器,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真正获得西方潜艇完全建立在技术进 步上的健康发展模式。

        3、武器性能提升促使作战西化。

        众所周知,冷战时期产生的诸多美苏装备都是在竞争环境中,交替产生的。这不仅造成装备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也是一国长期占据某领域内最高水平的情况极少出 现。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即美国一直占据潜射武器的总体技术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弹药本身突出的作战性能,也体现于建立在小型化弹药基础上的多用 途。以广泛装备西方各型潜艇的美制MK-48型重型鱼雷为例,该型鱼雷不仅在威力上曾创下单发击沉“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靶船)的记录,同时,其用途也 相当广泛。在进行相当有限的技术升级之后,即可适应对各种水面与水下目标的攻击。且攻击范围涵盖了敌方海军目标可能挥动的全部范围。而武器系统性能的提 升,对潜艇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作战方式的多样化。而这也成为西方潜艇的代表性性能。

        在武器的多用途性能方面,目前中国已经走到了俄罗斯的前面。以中国最新研发的“鱼”-6型重型鱼雷为例,其相比美制MK-48鱼雷,除在射程上稍有不及 (MK-48鱼雷的最大射程为50公里,“鱼”-6型鱼雷的最大射程为45公里)之外,在其他几乎全部性能山,均处于同一等级。由此使国产潜艇首次具备对 进程水中目标进行灵活打击的能力。而最为新时代潜艇必备的武器,中国的潜射导弹方面的发展同样值得称道。中国在成功研发C-802型导弹,并将其整合到战 舰与战机上之后,在本世纪初也成功推出其潜射型号。

        其总体性能已经达到美制“鱼叉”导弹潜射型的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以324mm口径的鱼雷,代替了C-802导弹的战斗部,研发了模式与性能均与美制“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类似的国产装备。

        而后者尽管早在1961年就已装备部队,但其却代表了目前最高端的反潜导弹模式。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在作为潜艇最主要的两种装备,即鱼雷和导弹上实现了多用途,从而为潜艇战力在多用途方面的提升,以及装备风格的西化创造了条件。